2009-08-03 中國時報 林上祚/台北報導
台灣今年
梅雨量創下百年新低,
限水陰影再度籠罩西半部,
經濟部水利署長
陳伸賢表示,台灣水價過去十五年未調整,水價遠低於其他國家,是台灣水資源最大問題,合理地反應水資源成本,讓台灣成為省水社會,是目前當務之急。
今年五月
梅雨季,許多氣象站
降雨量創下百年設站最低紀錄,七月以來
颱風也過門不入,
石門水庫集水區降雨量,只有歷年平均的三成,中視〈唱旺新台灣〉節目日前邀請
陳伸賢、立委孫大千、中廣主持人楊月娥、中天氣象主播戴立綱共同討論缺水議題。
陳伸賢說,目前供水最吃緊的是台南
曾文水庫,
蓄水量較歷年平均少三億噸水;
石門水庫目前
蓄水還有半庫,尚未到達
嚴重下限,農業用水比較有彈性,只有在整田期間用水量比較大,
水利署去年底就開始減少
灌溉用水供水,從每日一六○萬段降為一二○萬噸,三月以後再減少一成,現在一期稻作也已收成。經過一連串的省水措施,
石門水庫今年已省下二億噸用水。
陳伸賢說,全台每人每天平均用水二六○─二七○公升,比全球平均高二、三十公升,更比歐洲高出一百公升;氣候乾冷雖是歐洲民眾用水較少原因之一,但歐洲高水價也促成民眾節約用水。
「台北一度水八.五元,台灣省一度十元,丹麥水價是台灣水價的十七倍,日本水價是台灣的八到十倍;中國大陸水價也是台灣多二倍」。
孫大千認為,以價制量是節約能源最有效的,但台灣水價過去十五年未見調漲,只要拋出漲價議題,馬上就會被罵得滿頭包,去年電價調漲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陳伸賢說,水費占台灣家計支出僅○.四%,比起國外二%到三%負擔要低很多。台灣民眾用每月
自來水用水度數都在三十度以下,就算水價漲三成,每月增加的負擔僅約九十元,在調漲水價的同時,如果能有汰換管線等相關提高服務品質的配套措施,或許就能獲得國會支持。